永乐大帝朱棣堪称“千古一帝”,但是他心里明白,这皇位是他“捡”来的。要不是他哥哥朱标早逝,给他一百个胆子他也不敢打皇位的主意。
没错,朱标就是这么“恐怖”的存在。他明明是个翩翩君子,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。但是偏偏所有人都服他,其中就包括朱棣自己。
而且朱标更厉害的地方在于,要不是他英年早逝,历史很可能就大不一样了。不仅明朝能够强盛数倍,就连清朝也没有登场的机会。
那么,朱标凭什么能做到这些呢?
朱元璋寄予厚望的太子
朱元璋因为想要子孙满堂,因此特别能生,共有26子,16女。但是在这么多子女当中,他最喜欢的莫过于长子朱标了。
朱标出生的时候,朱元璋正在率军攻打集庆,也就是后来的南京城。当时战事陷入焦灼,结果朱元璋得到长子出生的消息,顿时乐坏了。
展开剩余88%他先是跑到旁边的高山上,刻下了“到此山者,不患无嗣”几个字。接着又下令:三日内拿下集庆,然后我们一起回去吃酒庆祝我喜得贵子。
朱元璋当时势力不大,长期和将士们同吃同住,情同手足。将士们闻言,顿时士气高涨,竟然真的三日就拿下了集庆。
毕竟是头一回当父亲,朱元璋对朱标格外看重。朱标六岁的时候,朱元璋就找来大儒宋濂来教习其儒家经典。
要知道,那时候朱元璋距离称吴王都还远着呢,距离称帝更是遥遥无期。处于创业最关键阶段的朱元璋,还抽空去操心朱标,此举足以看出朱标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。
至正二十四年,朱元璋称吴王,朱标被立为世子。洪武元年,朱元璋称帝,朱标顺理成章“升级”成太子。
一般来说,太子会单独有一套班底,称作东宫属官。比如唐朝的太子李建成,其麾下就有这么一拨人。也正是靠着这些人的辅佐,他才能和李世民勉强抗衡。
但是这事到了朱元璋这里就有意思了,他直接让朝廷重臣兼任东宫属官。也就是说,大臣们既是皇帝的臣子,也是太子的臣子。
这么安排其实是很危险的,万一朱标图谋不轨,这些大臣到底是听朱元璋的,还是听朱标的,真不好说。毕竟历史上太子弑君篡位的事情可不算少。
难怪有人戏称:如果朱标想要皇位,朱元璋二话不说就禅位。这话可不是空穴来风的。
朱元璋这么安排,就是为了让朱标和大臣们混熟,为朱标继位铺路。
后来朱元璋干脆让朱标早早地开始“实习”,将一部分朝政交给东宫处理。在这一工程中,朱元璋将用人、做事的各种门道悉数交给朱标,使得朱标变得日渐成熟起来。
古往今来,翻遍史书,我就没有见过哪个皇帝对太子这么好过。朱元璋这可是手把手地教朱标如何做皇帝,如何治理国家。有着待遇的,唯朱标一人矣。
这些足以看出,朱元璋对于朱标示寄予厚望。
让朱元璋头疼不已的太子
朱标和朱元璋这对父子挺有意思的。虽然朱元璋很器重朱标,但是往往气得他无处发泄的,正是朱标。
更有意思的是,这对父子隔三岔五就要吵一次架,但是很快就能和好如初。类似的事情发生太多次了,以至于大臣们都习以为常了。
一开始大臣们还会劝架,到了后来,他们都见怪不怪了。一群人干脆在一旁看戏,就差再搬个板凳,来点瓜子花生了。
朱标第一次顶撞朱元璋,是“胡惟庸案”爆发后。当时无数人受到牵连,朱标接连上奏,请求朱元璋“行仁政”,放过那些“无辜之人”。
但是朱元璋是个暴脾气,他认为那些做官的没几个好人,为了以儆效尤,就该施以重刑。
后来朱标的老师宋濂也受到牵连,被下狱准备处死。
谁知朱标当天就来到宫中为宋濂求情。父子二人为了宋濂的事情闹得极不愉快。
说实话,宋濂就是个标准的读书人,满脑子都是“圣人之言”。他这种名士,可能本事没多少,但是品德还是没得说的。要说他欺君罔上,图谋不轨,朱元璋自己都不信。可是朱元璋为了敲打敲打朱标,执意处死宋濂。
至于二人争吵的场面,可以根据家里抄家的情景自行脑补。总之,二人都不肯让步。最后还是马皇后出面说情,朱元璋才放了宋濂。
此后,二人又多次因为类似的事情争吵。有一次,朱标甚至直言不讳道:“上有尧舜之君,下有尧舜之臣”。
意思是说:有什么样的皇帝,就有什么样的大臣。你说达成尽是贪官污吏,该杀。那你这皇帝也好不到哪里去。
这话也就朱标敢说,朱元璋直接气得半天说不出话,直呼“逆子,逆子啊!”
但是没过几天二人又和好如初了。
难怪大臣们不去劝架的。过几天人家一和好,反倒是劝架的大臣里外不是人。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,没人会去做的。
其实,这一切都是朱元璋有意为之的。朱标可是朱元璋一手培养起来的太子,朱标是仁厚还是暴虐,全看朱元璋如何培养了。
那么,朱元璋为何要给自己添堵,将朱标培养成这么一个继承人呢?
因为朱元璋明白,大明朝需要一位明君。
朱元璋虽然没啥文化,但是当上皇帝后那些历史典故,大臣们还是有给他补习的。他自然知道凡事讲究一乱一治。
他自然知道大明朝需要休养生息,恢复国力。但是在此之前还需要将朝堂好好清理一番,将那些扎手的“刺”全部拔除。
其实他所做的一切,和刘邦当年的思路没啥区别。
只不过刘邦当年除去的是异姓诸侯王,而朱元璋除去的是大臣罢了。
想要休养生息,需要的是汉文帝那样的“仁君”,所以朱元璋是将朱标往“仁君”的方向培养。
此外,他杀心重点,和朱标形成鲜明对比,大臣们自然站到朱标那边。这样朱标继位后才能坐稳皇位。
说白了,他这个当父亲的为了朱标这个儿子操碎了心。
朱标有没有看出朱元璋的用意,我不知道。但是可以肯定的是,朱元璋的目的达成了。
朱标若不早逝,朱棣绝不敢窥视皇位
众所周知,朱棣窥视皇位不是一天两天了。不然姚广孝也不会找上他。
不过朱棣之所以敢起兵篡位,是有个前提的,那就是皇帝不是朱标。如果皇帝是朱标,那朱棣只有老老实实做藩王的份了。
很多人一定会奇怪,朱棣这样的猛人,朝廷的几十万大军他都不怕,怎么就会怕朱标这么一位仁厚之人呢?
其实朱标最可怕的地方就在于他的“仁厚”。
常言道“天家无私情”,为了皇位兄弟相残、父子猜忌的事情可没有少发生。李世民和李建成,还有李世民和李渊,再就是杨广和他的兄弟们,都是很好的例子。至于康熙朝的九子夺嫡就更不必说了。
但是到了朱标这里,他和自己的一群弟弟的感情贼好。所有弟弟都信服他这个兄长,包括朱棣。
要知道朱元璋的脾气并不好,他对于自己的儿子要求又很高。因此不少人都受到过严苛的责罚。
尤其是秦王朱樉、晋王朱棡、周王朱橚,因为他们行事荒诞,差点被朱元璋夺去爵位。最后是朱标苦苦相求,朱元璋才勉强放过他们。
就连朱棣也受到过朱元璋的责罚,最后也是朱标帮他说话才逃过一劫。
他们兄弟之间本就感情深厚,加上朱标这个哥哥又很维护这群弟弟,人心都是肉长的,如果朱标继位,朱棣好意思起兵谋反吗?他有何颜面面对自己的大哥?
更何况他当初靖难起兵,很重要的一点是朱允炆将一众藩王全都得罪了。藩王们或明或暗地支持朱棣。
但是换做朱标做皇帝,其他藩王绝对站在朱标这边。尤其是晋王朱棡,他一直和朱棣不对付。朱棣当初受到朱元璋的责罚,就是朱棡在捣鬼。
注定敢有什么小动作,朱棡立刻去朝廷那里告状去了。
你就算给朱棣100个胆子,他也不敢谋反呀。
朱标若不早逝,大明将会是另一番景象
朱标如果能继位,对于历史的影响是巨大的。
首先,就不会有“靖难之役”。
将士们不必枉死,百姓也可以安居乐业。而像方孝孺这样的忠臣也能存活于世。
但是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。最重要的是不会有“厂卫之祸”,宦官也没机会插手朝政。
为什么会有厂卫,还不是朱棣得国不正,心虚嘛。他对大臣们不放心,于是便有了锦衣卫和东厂。此举开了“特务政治”的先河。
自此,大明的朝堂就没有安分过。无数重量因为厂卫枉死,到后来甚至使得刘瑾、魏忠贤等宦官得以掌握朝政。
明朝就是毁在厂卫和宦官手里。厂卫和宦官直接使得大明朝的乱象丛生,国力一日不如一日。
这才给了后金崛起的机会,最后建立清朝,将明朝取而代之。
如果朱标继位,没有“厂卫之祸”,国力至少不会像崇祯时期那样衰败。而后金也没有机会崛起,只能夹着尾巴做人。自然也就不会有什么清朝。
而且明朝后期,商业有了很大的发展,资本主义商业处于萌芽阶段。可惜清朝的出现打断了这一进程,使得商业反而倒退了几百年。
如果让明朝的商业就这样发展下去,会是什么样子,我无法想象。
总之,朱标的英年早逝就像多米乐骨牌一样,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,才有了后来那一段憋屈的历史。
发布于:湖南省南京开户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